
日前,教育部公开征求建议的“减轻负担”十条规定引起社会非常大关注: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、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、“零起点”教学、不能加快教学进度……一系列手段让社会各界充满期待。
但在父母、老师和学校各方看来,减轻负担已经成了一个“不可能完成”的任务。父母 不敢减轻负担怕孩子跟不上课程。“看到孩子这么小就这么忙碌,我也心疼。”北京父母熊丽表示,“但孩子们轻松了,到了升初中的时候咋办?”他的担心代表了大多数父母的怎么看,为了可以进入一所出色中学,从课业到专长,加班加点学习成了家常便饭。
长春第二实验中学的学生父母林立说,就自己之前的实质经验来看,“减轻负担”的结果是换汤不换药。“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张罗着‘减轻负担’,结果孩子一个班也没少学,无论是什么升学阶段,不都得拿考试成绩说话吗?”
“减轻负担”叫人轻松不起来,即便“减轻负担”规定颁布,也没多少人遵守。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,很多父母也表示无奈。
长春父母顾梅就不感觉“减轻负担”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儿。暑假里,她给念小学5年级的儿子找了一家口碑较好的英语培训机构进行辅导。顾梅对记者说,假如根据新规,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缩短的话,“必然会给儿子报辅导班”。“由于班上同学都报,我担忧儿子不可以光靠学校就能掌握所有些教学内容。”她说。
一位孩子在北京小学上学的父母说,早在“减轻负担”十条颁布之前,该校就实行“快乐教育”,天天没纸本上的作业。“但我担忧他初中跟不上,就每天自己给他留作业。”
还有一位北京父母对记者说,虽然规定升学不依据考试,但很多热点中学早已将这项业务外包给一些课外辅导机构,学校凭着机构出具的考试成绩决定是不是录用。“课程贵,考试难,孩子累,可有哪些方法呢?”这位父母说,“总会接到这类培训机构的电话,孩子叫什么,在哪上学他们都门儿清,都不了解如何泄露出去的。”
老师 高考考试在前 减轻负担好像是空谈
能否减下来,规定能否落实,是很多一线教师对于减轻负担规定的疑问。当高考考试的指挥棒牢牢学会着孩子的命时,减轻负担好像真的成了空谈。
“减轻负担十条颁布后,我和不少学生一样,非常开心。这确实是这么多年减轻负担工作中,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。”长春东北师大附中教师蒋礼说,“目前的孩子太累了,期望教育部门能真的加大监督,把手段落到实处,还他们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。”
蒋礼说,之前总是是学校这边给孩子减轻负担,父母就给孩子加课。“目前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课外补习班要上。为了上个好学校,以后找份好工作,父母只能狠心逼着孩子学。”
山西大同实验小学的一位老师说,很多父母都期望学校的老师可以在课外办一个辅导班。“教育部门有明文规定,不让教师在校外开设任何形式的辅导班,但父母总怕课堂上学习时间不够,真的非常无奈。”
在蒋礼看来,不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进步,不推进中高考考试规范改革,学生还是会“每分必究”,负担仍然减不下来。“从小学到高考考试,这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教育过程,小学减轻负担了,中学课程仍然不变,父母如何能让孩子放手负担?”
“不少学生对我说,假期报那样多班,累都累去世了,回到家还有一堆作业等着。放假比上学还累。”长春一所小学教师孙斌说。
校长 担忧“减轻负担”砸了学校招牌
长春一位小学校长直言,目前不少学校追求升学率违反“减轻负担令”,校长担忧“减轻负担”把学校的牌子砸了,负不起这个责任。同时有些学校里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薪资密切有关,老师负担减不下来,学生的负担又怎能减下来?
长春一位不愿具名的基础教育处处长对记者坦言,其实中小学减轻负担是个顽症,年年都在抓,年年都抓不好。按道理来讲,应该中小学一块减轻负担,但目前“减轻负担”十条只针对小学,是否就给人一种错觉,中学就能“不减轻负担”,可以加量作业了?
当问到会不会根据“减轻负担”十条去落实时,这位处长表示,各省都不出头,但各省也都不会落后。
专家 减轻负担缺少有成效的实质行动
“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状况下,减轻负担不可能一蹴而就。”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杨卓说,“减轻负担缺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口号目的,而是有真实成效的实质行动。”
“负担过重,不只让处在发育期的孩子身体劳累,还会引发一些心理疾病。”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董青华说,“不论是父母还是学校,更多偏重的都是儿童的认知层面的成绩,而对于儿童心理层面的关注长期缺位。”
董青华说,目前的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的事物要比过去复杂不少,波及心理层面的影响愈加深刻,巨大的重压和关注缺位,很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。
易教网北京家教中心老师说,减轻负担是个“一揽子工程”,不止是学校一方的事情,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一同努力,不然这个规定可能和过去的很多减轻负担政策一样最后被架空。